200多万年前,不断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与西北高空气流共同作用,制造了一个4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在这片黄土地上,一座城镇以其“三山鼎立、二水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逐渐成为陕北地区的军事重镇,那就是延安。20世纪30年代,一支历尽磨难、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队伍来到延安,用13年时间,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伟大而不朽的传奇。
深秋时节,我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踏上这片黄土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一道道塬墚川峁间,触摸那段历史,品读那个传奇;在一孔孔简陋窑洞里,感悟伟人的浩荡遗风,觅寻先辈留给我们的智慧密码。延安,如耸立于喜马拉雅群峰中的珠穆朗玛----神圣、厚重、纯洁,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身心都会受到一次圣洁无华的完美洗礼。
有一种理想需要坚守,在延安,共产党人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铸造成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支撑中国革命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那个风云激荡、大浪淘沙的年代,各方势力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争相亮相、博弈角逐。力量最弱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挽救民族危亡、谋求人民幸福的大旗,最终在这片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吴起镇的窑洞,瓦窑堡的灯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共产党人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自己的理想,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胡宗南军队,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序幕。
有一种精神属于忠诚,在延安,共产党人把忠诚铸成一座精神圣坛,给一个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留下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走进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一孔孔窑洞教室,一间间简陋宿舍,“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救国救民、艰苦创业的抗大精神,吸引了无数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来到延安,并成为驰骋抗日战场的民族精英。站在枣园的西山脚下,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朴实无华的文字祭奠的是一位烧炭的普通战士,但以此升华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却成为所有共产党人毕生奋斗的座右铭。延安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时代,延安精神注入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脉,其境界崇高、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
有一种艺术融于战争,在延安,共产党人把残酷的战争演绎成绝妙高超的艺术,为世界军事史贡献了一个个赋有灵性的经典战例。“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我们长期“以弱对强”取胜的独特战法,并在实战中运用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主动撤出延安,用“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简单逻辑,证明了“有一种退却也是胜利”的战略选择。“三战三捷”,2.5万打败25万,那是集时空环境、战机把握、战法运用于一体的最优结合和巧妙设计。“两翼牵制、中央突破”,三路大军“品”字展开,逐鹿中原,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超人的气魄,绘出的是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战争画面。
有一种预见见证胆识,在延安,共产党人把过人的胆识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形成了指导抗日战争战略走势的理论先导。抗战全面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中国抗战何去何从,“亡国”还是“速胜”。危急关头,毛泽东放眼全球、审时度势,运用战略家的眼光和思维,写出集政治判断、军事分析和哲学逻辑于一体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科学界定抗战必经的三个阶段,大胆预言“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一部小小书稿指导了八年抗战,它既是战争的预言,又是战争的结论。伟人的胆识源于智慧,伟人的智慧源于对战略全局的科学判断,伟人之伟大,还在于能够准确把握战争规律并果断付诸行动。
历史没有假设,但历史却有转折。延安幸运地接受了共产党,并成功地承担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共产党在延安13年建立的千秋功业,是灿若星辰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精彩华章,激励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续写着那个伟大而不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