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联播 > 央视节目 > 焦点访谈 >

《焦点访谈》 2015年9月19日视频 多些科普 少些盲从

焦点访谈:2015-09-19

查看最新焦点访谈

  今天是第12个全国科普日,科普日活动以“科技成就梦想,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和中科院共同主办。这些年我们听到的缺乏科学常识、违背科学规律的笑话、教训虽然少了,但却仍未杜绝。

  2015年8月初,一则“上海一产妇坐月子捂死了”的新闻,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才叫科学坐月子的大讨论。在老一辈的观念中,生完孩子不能见风,需要严严实实捂着,不能下地,要老老实实在床上待着,更不能洗澡洗头,否则会着凉落下病根。那么,这些做法真的正确吗?北京世纪坛医院妇产科主任白文佩认为:“太不正确了,正常人捂在这个屋子里也会有病,更别说是产后。”

  抛开这些错误的传统观念,现代社会流行的各种谣言,也在干扰着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尤其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如今,不少人喜欢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一些养生、保健的文章。但其实,这些文章顶着“权威”的帽子,却让朋友圈几乎变成了谣言集中营。

  今年80岁的王宝库在儿女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号,除了平时跟家人朋友语音联系,他还挺爱在朋友圈转发文章。王大爷转发的内容好多都跟健康有关。打开这些文章,阅读量基本都在8万以上。

  今年7月份,一篇名为《喝它=白血病 !!让我们的孩子远离!》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大热,文章称,小孩常喝的饮料中含有大量甜味素,进入人体后无法降解,会通过肾脏进入骨髓。当骨髓中的甜味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成为堵塞骨髓的“网”,致使骨髓造血的功能受到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障碍性贫血,也就是白血病。这些文章大多打着揭秘的幌子,内容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像这个关于小龙虾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也是流传甚广:“小小的小龙虾,每一只的肌肉里包裹着的是铅,汞,锰,铬,砷”,甚至说“小龙虾是二战时期日军输入中国来处理尸体的”,号召大家千万不要吃小龙虾。

  有些毫无根据的养生文章抓住人们对疾病、死亡的恐惧,通过虚拟化的口口传播、亲情传播扩散开来,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针对这些在微信朋友圈里大量传播的各种毫无根据的所谓“宝典”、“常识”,中科协等单位和腾讯联手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对于这些在微信上流传的科学养生类消息进行甄别。

  像微信朋友圈大量传播的小龙虾有毒的文章,专家也澄清,小龙虾是一种如假包换的淡水虾,除了外壳,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主要集中在头部,人们常吃的尾部并无太多重金属,引起中毒的可能性不大。专家建议,面对朋友圈传播的各种信息,应该多一点求真意识和科学素养,不要轻信谣言,更不应轻易转发。而中科协等单位和腾讯联手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也会在技术手段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些伪科学的谣言继续扩散。

  微信公众辟谣中心成立两年以来,已经成功处理了27万条左右的谣言信息,而在其中,微信用户举报已经成为完成辟谣过程的重要手段,平均每天有1万条左右疑似谣言的信息是通过微信用户举报的方式获取的。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为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将会达到5-6%,比2010年将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风潮涌动;推动科技进步,重在自主创新、贵在全民参与,需要打牢全民科学素质基础,需要加倍努力做好科普工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全体公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巨大热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