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市民蔡祥生老人来到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服务中心,给自己的房子办理出租登记。服务中心按照惯例要求老人使用规范文本的租赁合同。老人觉得标准合同太罗嗦了,他找来法律法规仔细研究,编辑打印了一份精简的合同。但是当他再次来到服务中心时工作人员告诉老人,“上面”要求他们只接收标准格式的租赁合同。
几天后,南京东路街道服务中心因为“行政不作为”被告上了法庭。
法院的介入令工作人员警醒。他们找来法律文本仔细对照,发现蔡祥生老人的合同虽然不是规范文本,但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租赁合同”的13个必备要素。他们主动找到老人进行沟通,最终通过协商解决了问题。
在黄浦区的街道服务中心,如今,随处可以看到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和效能清单”明细手册。作为基层的政府派出机构,有哪些权力和责任?管辖的事务有哪些法律、法规依据都一目了然。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这一年的12月,在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2016年1月1日,宪法宣誓制度开始实行。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向宪法公开宣誓。
向宪法宣誓,传达出的是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心。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布局,“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厘定了“路线图”。
我们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立法必须先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通过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67件。《立法法》、《刑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的出台,都关乎社会运行和百姓切身利益。
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
随着法治社会、法制政府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群众的法治期盼得到及时回应。
中央政法委连续两次公开通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典型案件。对违反“两个规定”的行为“零容忍”。
坚决尊重、保障人权,大力推进“冤假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改革措施。“浙江张氏叔侄案、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福建念斌案”等一批广受社会关注的冤假错案被坚决依法纠正。
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观念不断强化,“广东佛山高速公路警员暴力执法、郑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遭强拆”等一批违法行政的案例得到坚决、迅速处理,相关责任人被追究责任或开除出执法队伍。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15年12月8日,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备受瞩目的恶意欠薪案。上海市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法定代表人乔某拖欠百事可乐公司146名员工工资,拒不支付,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除了恶意欠薪的案情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之外,这一天的庭审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因为这起案件的公诉人是闵行检察院的检察长,法官是闵行法院的院长。这是上海开展司法体制改革之后的一个新气象,在此之前他们都已经多年不出庭了。
让水平较高、办案经验丰富的人员回归庭审现场,带头办理疑难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
2014年6月,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贵州、青海成为司法体制改革首批7个试点省市;2015年5月,江苏、福建、重庆、内蒙古、宁夏等第二批11个试点启动。2016年,北京、河北等1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第三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启动。这意味着我国所有省份全部启动司法体制改革试点。
这项改革以“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务统一管理”四个方面为重点,努力实现司法公平正义的目标。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