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联播 > 央视节目 > 焦点访谈 >

《焦点访谈》2016年8月13日视频 老百姓眼中的“羊书记”

焦点访谈:2016-08-14

查看最新焦点访谈

  贵州省晴隆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头多土层薄,庄稼长不好,农民日子穷。不过现在,这个县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已经找到了一条治理石漠化、实现群众增收的“双赢产业”。可当大山绿了、群众富了,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那位带头人却再也不能分享这份胜利的喜悦了。今年的4月12日,时任晴隆县委书记的姜仕坤,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终年46岁。

  2016年4月12日,到广州出差的姜仕坤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姜仕坤的妻子王作艳问医生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告诉她,姜仕坤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也没有休息,一直在想问题,就是猝死。

  得知姜仕坤去世的消息,大山里的老百姓们说,很舍不得这位好书记。在晴隆,老百姓都叫他“羊书记”,他大力推动的“晴隆模式”,让十几万老百姓摆脱了贫困。

  晴隆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山高谷深,地少土薄,石漠化严重。晴隆县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但是全县没有一块大于天安门广场的坝子。在坡地和岩石缝里,老百姓过去大多只能种些玉米,生活极端贫困。

  在贫瘠的坡地上、岩石缝里种庄稼,基本没有收成,不停耕种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石漠化加剧,晴隆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之中。到2011年,晴隆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才3400多元,全县32万多人口中,还有超过18万的贫困人口。

  从2009年底调入晴隆担任县长开始,如何破解贫困这个最大的难题,就摆到了姜仕坤的面前。晴隆当地早有养羊的习惯,此前已经有一些农户尝试养羊,政府也帮助和扶持了一批养羊大户,但是因为观念、技术等各种原因,脱贫效果有限。不过,姜仕坤还是在这里面看到了机会。

  晴隆山多地少,石漠化严重,虽然降水多,但是喀斯特地貌却不存水,工程性缺水严重,传统的种植业并不适合这里。相反,要发展种草养羊的草地畜牧业,晴隆的自然条件反而具有了优势。

  晴隆县草地中心主任张大权说:“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在晴隆范围内都没有死角,都可以发展草地畜牧业。我们在石漠化地方种草,首先修复生态,第二,慢慢地提高有机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另外,老百姓恢复治理生态的同时,保住了水土,既符合生态治理,又达到了扶贫开发的目的。”

  退耕还草,合理规划,科学养殖,这既能有效治理石漠化,又为晴隆的脱贫找到了出路,县里决定将草地畜牧业列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对于养羊这个行业,姜仕坤并不在行。要带领百姓脱贫,必须快速学习,他找到了县里的草地中心主任,养羊专家张大权。张大权告诉记者:“经常半夜三更接到他的电话。我讲要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怎么预防腐蹄病,怎么预防皮肤病,如何搞晴隆羊的选育。我把这些东西给他讲了之后,他到下面去找乡镇贯彻,他讲乡镇长、乡镇书记你干不好畜牧业,你都不配在晴隆当这个乡长、当这个书记。他不光是一个人干,他是发动一帮人来为老百姓服务。”

  姜仕坤努力学习种草养羊知识,慢慢掌握了不少技巧,下乡调研时,他就把学到的这些养羊技巧教给老百姓。不光教人养羊,姜仕坤还能教人怎么种草,碰到村民不规范的种植方式,他裤腿一挽,就下了地。

  下乡调研的次数多了,每次到了都是跟老百姓谈论种草养羊的事情,很快,一些熟识的养羊户开始叫他“羊书记”,这个称号慢慢在全县流传开来。

  通过调研,姜仕坤发现,晴隆此前一直以养殖黑山羊为主,但在国内肉羊市场上,绵羊却占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必须增加绵羊的养殖比例。首先摆在姜仕坤面前的,就是必须从根上解决种的问题,一个是草种,一个是羊种。

  在姜仕坤的推动下,当地以湖羊、杜泊羊和科尔索羊为父本,引进澳洲白羊为母本,依靠胚胎移植,培育出了个大体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同时,还培育了适合南方草山薄土层的改良版“皇竹草”等多个草种,建立了晴隆县不同海拔、土壤酸碱度的牧草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7万亩。就这样,因地制宜、种草养羊,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的“晴隆模式”,效果渐强。但是在发展种草养羊的过程之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冒了出来。

  过去,晴隆搞的大多是分散养殖,养殖模式太过粗放,政府也不好管理,随着养羊农户的增长,草地中心培育的种羊已经无法满足全县的需求。农户们为了养羊,也为了省些成本,从其他省份一群群地把羊买回来饲养。引进的品种有的不适合在当地饲养,疾病死亡随之而来。

  照理来说,科学养殖应该是种草与养羊同步发展,可很多村民都没有种草,而是漫山遍野去放养。天然草地载畜量很低,羊吃不饱,抵抗力也就会下降,当初农民从各地成群买回来的羊,很多没有做过防疫,隐患一触即发。

  其实,晴隆县之前已经提出了种草养羊要走标准化、专业化的养殖模式,但是在推进时,要让老百姓真正接受,大面积地推广,需要一个过程。

  李国祥过去在外地打工,2015年回到家乡,通过培训后加入了本村的专业养羊合作社。县里负责技术支持的草地畜牧中心给合作社选择了高产的品种,并在各个环节指导社员进行精细化饲养,羊的出肉率大大提高。

  像李国祥所在的专业养羊合作社,目前已经建立了107个,他们在养殖上实行标准化的统一管理,按照统一品种、统一配种、统一防疫、集中产羔、集中销售原则。此外,目前晴隆县还建成了88个肉羊基地,11个种羊场,2个晴隆羊育种场。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不光为养羊户带来了收益,专业化的生产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在晴隆羊繁育中心搭建的这个平台上,很多村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脱贫致富。

  让更多的人纳入到种草养羊的产业之中,实现脱贫致富,这是姜仕坤的梦想。为了提升农民养羊的积极性,姜仕坤把有限的项目资金变成政府贴息,鼓励农民自己向银行贷款买羊,农户有了全部产权,对养羊更加细心。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这一突破成为推动“晴隆模式”升级的重要要素,但是在姜仕坤眼里,晴隆羊要想赢得市场,打出品牌,做好养殖只是基础工作,如何让晴隆羊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呢?姜仕坤又找到了贵州最大的肉羊加工企业。

  跟加工企业合作,成功推动了晴隆羊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南羊北进”,在习惯食用绵羊的北方市场,晴隆羊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按照姜仕坤的计划,晴隆还将在有机肥加工,饲料加工方面发力,并筹建面向西南地区的活畜交易市场,全面推动整个晴隆羊产业的发展,将晴隆羊的品牌打得更响。姜仕坤认为,这才是他心中晴隆模式的又一次升级。

  从2009年底调入晴隆开始,到2016年4月去世,无论是当县长,还是做书记,姜仕坤持续推动了晴隆种草养羊事业的发展。

  2.4万多户农户10万多人参与到种草和养羊的事业之中,贫困人口从此前的18万多降到了7万多名,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了6000多元。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姜仕坤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根据姜仕坤的同事回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为了晴隆的脱贫事业,他在黔西南州的晴隆、兴仁、兴义、安龙、贞丰等县市之间,每天来回奔波上百公里。在晴隆工作的几年中,他的行车里程每年都在八、九万公里以上,平均每天超过200公里,最多的一次,一天跑了近900公里。

  姜仕坤患有严重的痛风,今年3月份,还检查出了心脏病。妻子王作艳说:“医生讲他的心脏有问题,开了一大包药,还有速效救心丸。他说医生跟他讲叫他马上入院进行治疗,他说等到把工作忙完了再去。一直就这样忙,每天工作不停地忙,一点时间都没有。”

  在晴隆模式的又一次升级之中,姜仕坤倒下了。在晴隆的土地上,到处留下了姜仕坤四处奔波的足迹;在老百姓的心中,记下了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羊书记”。

  姜仕坤病逝后,中共贵州省委和黔西南州委都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组织上评价他“对党的培养心怀感恩,对群众有深厚感情”,这“恩、情”二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它是一个共产党员信念的基石、动力的源泉。懂感恩、有感情的姜仕坤,不忘初心不断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群众在石漠荒山上踩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在祖国的土地上还有许多这样的路,需要不断开拓,需要太多太多像姜仕坤一样的优秀共产党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