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解放后,世居在此的彝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典型的“直过民族”。这里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艰难的战场之一。尤其是教育底子薄,缀学儿童多,成了脱贫路上的另一只拦路虎。
正是学生们正常上课的时间,但在凉山州布拖县很多村庄的周围,却可以看到一个个稚嫩的面孔。在地洛乡柳口村,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很多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口这个半山腰的地方,在这里接牛羊。
这几个孩子都是十三四岁,正是上学的年龄,本该在学校接受教育,而现在他们只能在这山坡上,牛羊为伍,大山作伴。
叶布伍聪,14岁,一个月前还在地洛乡中心小学读书,因为村里的小学条件有限,只有一至三年级,而且还是隔年招生,四年级以后他就不得不到乡里去上学,乡里学校离家远,平时都在学校寄宿,每逢周末,学校食堂停了火,就不得不回家呆上两天。
叶布伍聪是个孤儿,父母去世之后就跟奶奶两个人相依为命,地里种点土豆和玉米,只能填饱肚子,一年养几只羊也只够换点油盐,一个月160元往返学校的车费,确实无法承担。
在布拖县地洛乡柳口村,辍学的孩子并不在少数,16岁的叶布也黑只上过三年学。
父亲十年前死了,妈妈七年前跑了,留下70多岁的奶奶和兄妹四个。哥哥读完二年级就和姐姐一起扛起这个家。
四年前,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妹妹,12岁的叶布也黑也辍学回了家,平时帮家里干点农活,放放牛羊。四兄妹中,前面三个都没怎么上过学,兄弟俩琢磨,得想方设法让妹妹多读点书。
在柳口村,大部分的年轻人也都只上过三五年学。村里上过初中的人寥寥无几,上过高中的一个也没有。17岁的俄底尔黑作为柳口村为数不多的进过初中校门的孩子,读完初一之后就辍学跟村里人一起外出务工。
在大凉山深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靠种几亩地的土豆玉米,基本上只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要想有经济收入,只有出去打工。
16岁的曲木此沙现在补洛乡中心学校读八年级,家里6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还不满周岁,一家八口的生活压力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此沙七年级时只读了三天就和父亲外出打工。
说起在砖厂打工的经历,16岁的曲木此沙直摇头。砖厂的工作都是重体力活,对于尚未成年的此沙而言,的确是一种挑战。吃过没文化的苦,此沙决定要重新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家庭贫困,要外出打工挣钱的因素之外,成绩不好,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导致失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绩不好,师资力量弱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语言不通。彝族地区农村的孩子,入学之前基本上都听不懂汉语,对刚入学的彝族孩子来说,学校老师用汉语上课,无异于听天书。
本来,由于贫困、交通等原因,凉山彝族地区的学生入学年龄普遍都偏大,在补洛乡中心学校一年级当班主任的的小红告诉记者,这学期他们班最大的学生已经有13岁了,如果听不懂课,成绩不好还得留级,这样一来因为年龄的问题而辍学的现象就更加突出了。
在当地,因为性别造成的失学现象也让人揪心。在补洛乡中心学校读八年级的曲木此沙有个13岁的妹妹,叫曲木么尔日,跟哥哥和弟弟相比,她就没有那么幸运。父亲外出打工,妈妈一个人在家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孩子,根本忙不过来,作为家里最大的女孩,她上了小学三年级后被迫辍学在家,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照顾弟弟妹妹、放牛养猪、挑水拾柴,虽然辍学两年早已习惯了像个小大人一样忙里忙外,但内心深处还是些难以抑制的渴望。喂猪的间隙,看到旁边的小纸片,她会随手拿起来读一读;活干完了,偶尔也会拿起以前的课本,随便翻翻。
妈妈没上过学,不会说汉语,但也懂得知识的重要,当记者问到他女儿的情况,她也只是一脸无奈地摇了摇头。
据当地的老师介绍,传统的彝族家庭还是会有些重男轻女的想法,女童的入学问题一直是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
这些年,为了让彝族地区的女孩和男孩一样,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当地办起了女童班,随着各级政府和社会公益人士对凉山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投入也越来越大,适龄儿童入学率,尤其是女童入学率有了很大提高。现在,补洛乡中心学校1560名学生中,有660名女生。
跟以往相比,凉山的教育有了很大改观,但失学儿童的比例仍然高于其他地区。这些辍学的孩子,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读书的想法。俄底尔黑初一辍学,在外打工的这一年时间,他一直在坚持自学初二的课程。临近彝族新年,尔黑跟着外出务工的队伍回了到了家乡,也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课堂。
叶布伍聪在补洛乡中心学校校长毛正文的努力下,也来到了补洛乡中心学校就读,他也想当一名老师,教很多的学生。曲木此沙说,他也会继续读下去,将来当一名警察。他的同学黑么你作也外出打工过一年,回到学校后更加坚定了要继续读书的想法。
曲木此沙父亲也表示,等家里经济条件好了,如果有机会还要让妹妹曲木么尔日继续读书。
扶贫先扶智,在凉山,教育是脱贫的出路,而扶贫又是教育的依托。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四川省对包括凉山州在内的民族自治州、县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特别是实行了“六长”责任制,也就是说,孩子失学,县长要担责,县长、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村委会主任)、家长“六长”要层层负责,做好控辍保学,让贫困家庭孩子一个都不少地享受公平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现实难题急待解决,政策措施是否完善,实施是否到位,都需要实践来检验。无论如何,教育脱贫是优先的目标,贫困地区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