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不论是国家建设遇到的大问题、还是老百姓生活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都可能是深改要攻坚的方向。进入全面深改时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以问题为导向,踏踏实实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保证改革成果有效落地的前提之一。首先,就得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
2016年4月,因为无证收购玉米,内蒙古农民王力军被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两万元。对这个结果,王力军有点想不通。在他的老家,每年深秋,农民把玉米晾干后,就会有商贩上门收购。这些商贩把玉米拉走后,用机器脱粒、筛选,再运到粮库去卖,从中赚一点差价。当地像王力军这样的商贩有不少,大都无证无照。王力军从没想到,自己做的事竟然是违法的。
2004年发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收购粮食得办理粮食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这一点王力军确实违规,但对他的一审判决却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认为:“这个案子背后很大的问题,是我们的法律制度、审批制度改革和市场的发展是相互脱节的。也就是说粮食收购市场实际上先行一步了,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放开了,但是审批制度没有相应地发生变化,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发生变化。”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巴彦淖尔中院再审此案,并提出,王力军的行为在粮农与粮库之间起了桥梁纽带作用,没有破坏粮食流通的主渠道,没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而此前一个月,国家粮食局刚刚出台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规定,个体粮食收购商不再需要办理粮食收购资格。也就是说,让王力军获刑的那个行政许可已经废止。今年2月17日,王力军案再审改判无罪。
王力军案的焦点在于一项行政审批许可,看似是一个个例,背后反映的却是市场经济时代政府的手伸得太长的一种普遍现象,而这也正是全面深改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怎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的简政放权进入公众视野。全面深改几年来,大量行政权力被先后取消,这其中就包括曾让玉米商贩王力军获刑的许可。不过,政府职能要想转变到位,光靠放权还是不够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问题又会浮出水面。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指出:“原来政府的审批权下放了之后,有一些是市场它还没有这个能力能够自主规范,比如说像食品、药品,因为药品的监管,它是专业性非常强,这种时候都需要政府通过加强监管来保证市场秩序,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除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当前,需要打破体制机制束缚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说创新。创新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前,我国的创新环境并不理想。
研究了很多年的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科研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一系列问题需要全面深改去破解。
长久以来,因为没有自己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我国在测绘、国土、地矿等领域所需要的影像数据长期依赖国外的商业卫星,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行,而是体制机制限制了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商业应用。长期依赖国外的卫星,这让许多部门的工作受到限制。
“买外国的数据,成本是一方面,再一个及时性也不能保证,而且就是这一份,好与不好你都得凑合用,所以最后的质量就不会那么完美,必定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更好的数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说。
后来,中国的卫星已经开始为民用服务,但用途却以公益为主,由国家财政拨款,并不面向市场。
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走向市场,除了需要创新人才,也需要资本配合。怎么解决这个研发与市场脱节的老大难问题呢?2014年,国家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6年,四维高景卫星遥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年底,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成功发射。
李朋德说:“有了资本进来,有了这个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商业运作创新,才能源源不断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变成商品,让资本变成新的生产力。”
要打破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去解决问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表示:“首先要解决制度创新的问题,这个层面下面有一个叫做管理创新,就是整个的千千万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管理方面它怎么样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的一系列创新要求,还有要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打开我们科技创新的空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新的业态开始出现了,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像机器人市场怎么监管,包括电商大家也会有不同的考虑,怎么监管?新的方法,既要鼓励更多的企业个人创新创业,同时要形成好的市场秩序、社会秩序。”
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重新修订,通过提高奖励比例等措施,打破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众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几年下来,随着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调整,影响创新的种种束缚开始被逐层打破,创新发展战略落地生根有了制度基础。
位于深圳的清华大学研究院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七层小楼里,聚集了200多名世界一流的教授、博士、高级研究人员和海归学者,有300多名研发人员和创新、创业人才。吸引他们到这里来的是什么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有两句话能够形容这个创新,第一句话叫科研人员要分享技术股权,第二句话叫管理人员要合法持有股权。”
当初,正是这样的政策吸引了佘振定的兴趣。2009年,他带着一份人工皮肤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来到这里。这个项目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大幅降低医疗费用,应用前景广阔。而清华研究院许诺他,研发团队可以持有项目70%的股份。
经过近8年的努力,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过程,市场估值超过12亿元。这样的故事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还有很多,在整个深圳就更多。这些都是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的生动见证,也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结果。
其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问题导向都是一个重要原则。比如说司法改革。以前,法官、检察官办理的案件,怎么判自己说了不算,而是要报上级领导层层审批、集体决定。一旦发生冤假错案,谁该负责就变得模糊不清。而如今,司法改革紧紧抓住了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这对促进司法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再比如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前,不顾环境保护、资源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在很多地方都大有市场。如何从根儿上解决这个问题呢?全面深化改革几年来陆续公布的一些改革方案,让生态责任等纳入政绩考核。这也就意味着,唯GDP论英雄将成为过去,生态文明建设从治本上有了解决之道。
任何改革必须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空对空。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的问题导向。改革要有问题意识,深化改革需要明确的指向,针对什么,解决什么,如何解决。行动和落实中很重要的是紧盯目标、克难攻坚。目前,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要达到目标不容易,在推进改革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瓶颈、阻力,只要妥协一点就会偏离目标,改革的成效就会打折扣。深水区的改革就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利益。如果没有勇气和智慧,就难以实现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