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2:17热点新闻
2020年,有太多的信息,淹没在新冠疫情的报道里。
比如,澳大利亚的山火。最近,山火又起。
这场由全球变暖引起的灾难,向大气排放了约数亿吨二氧化碳,又进一步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仿佛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一场大会成为阻止这个恶性循环的希望——12月12日,气候雄心峰会召开。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重申了“中国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引发多家外媒关注。
算上这次,过去三个多月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6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提及这一承诺。
是信心,更是决心。
这背后,是严峻的现实——气候问题,已经等不得了。
今年,《巴黎协定》被反复提及。
这项2015年达成的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这1.1℃的上升用了200年的时间,这么算下来,平均每年升温只有0.0055℃,按照这个平均增幅,再过80年,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会升高1.5℃,似乎不会超出划定的红线。
然而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并不是平缓的曲线,尤其是在过去五年,升温陡然加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魏科告诉谭主,光是最近5年,就上升了0.2℃,平均每年升高了0.04℃,这是过去200年平均增速的7倍。
“上升只会越来越快,举个例子,气温上升导致冰层融化,岩土就会裸露出来,就能吸收更多的热,那么冰层就融化得更快。”
而过去五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
从2020年的情形来看,这个记录,可能很快就要被刷新。
今年2月,法新社报道,巴西科学家在南极检测到20.75℃的气温,打破了南极地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伴随着温度升高,一种叫做“极地雪藻”的藻类开始大量繁殖。这种藻类,是红色的,任何看过这一景象的人,都会认为“这片土地在流血”。
北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今年6月,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小镇维尔霍扬斯克,测得38℃的高温,打破了北极圈内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纪录。
于是在2020年,我们看到了饿死的企鹅、淹死的海豹,以及翻垃圾桶的北极熊。
印尼的洪灾,美国的暴雪,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与此有关。
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受到直接影响的,除了动物和气候外,还有城市和人,并且将更加剧烈。
12月9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数据显示,如果人类再不行动,世界正在朝着本世纪末升温3.2℃的趋势发展——比2℃的限定线,高出了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魏科告诉谭主:
目前,海冰量相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减少了90%,气温上升超过2℃,可能会导致全球无冰。
据联合国估计,未来会有数亿人,因全球变暖问题而重新陷入贫困。
电影《流浪地球》的一句台词,在今年被经常提起——起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直到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而2020年的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拯救自己容不得丝毫犹豫和等待了。
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讲道,“中国历来重信守诺”。气候治理问题,也是如此。
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3%,提前并超额完成了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
当下,面对更严峻的形势,中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承诺: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相较于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前中国提出的承诺,有两个具体指标的表述,发生了变化:
之前的60%-65%变成了65%以上;之前的20%,提升成了25%,都往前迈了一大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告诉谭主:
我们国家这几年下降的比例已经很高了,客观来讲,新的目标,任务艰巨。
这样的承诺力度和行动,全球瞩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挥了表率作用”,英国知名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称“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
?
全球气候治理,越来越需要中国声音和中国行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对此深有体会。最近,《自然》杂志发表了刘毅团队撰写的一篇论文,主题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碳数据估算, 中国陆地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森林,能固定多少温室气体。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从提交到发表历时两年。为什么这么久?
因为刘毅和他团队的数据,推翻了《自然》之前一系列文章的结论。
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2010-2016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是之前研究成果的3倍。
刘毅告诉谭主,之前因为没有数据的缘故,相关研究的清单、标准,都是西方定的。而这次的研究,数据、标准都是我们自己的。其中的数据,不仅有地面观测数据,还有最新的卫星观测数据,比之前的研究结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这项研究凝结了刘毅和团队十多年的心血,经过两年的时间获得了国际权威科研机构的认可,填补了我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
这背后,是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2019年,NASA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过去近20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有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中国和印度在绿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谭主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取了一组数据: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38亿亩。草原改良1.7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林草碳汇总量显著增加。
这些事实,正是刘毅团队论文,得以发表的支撑。
这只是一部分。
在加入《巴黎协定》后,中国就将“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写入了“十三五”规划中。
在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描述。
把对世界的承诺,写入自己的发展规划,中国,以一贯的规划意识和行动力说到做到。
但提出更大的目标,面对更重的责任,中国的信心,来自于哪儿?
谭主和中国能源电力企业的排头兵华能集团聊了聊。他们正在发力的业务和中国承诺的新目标不谋而合。
华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介绍道:
“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新能源将成为能源电力增长的主体”。
在攻克了技术难题后,要想广泛落地,首要的问题,就是成本。
华能下属的西安热工院、清能院等多个技术研发中心,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多所高等院校合作,将陆上风电建设成本控制在7000-8000元/千瓦,光伏建设成本控制在4000-5000元/千瓦。
分别较10年前,下降了20%和50%。
今后,华能还要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型规模化和多能互补发展,进一步降低风电、光伏的系统成本,让新能源在深度低碳转型中更加富有竞争力。
而在新增装机方面,他们也定下了目标——到“十四五”末,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这样一个个的“小目标”,组成了中国的“大目标”。而每一个目标,都是中国的承诺。
每一个目标的完成,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贡献了一份中国力量。
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兑现承诺,落实《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因为这个协定的签署非常不易。
5年前,伴随着一句“我看不到有人反对”,时任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敲下法槌,《巴黎协定》,正式获得通过。
在全场一分多钟的掌声中,法比尤斯由于兴奋,又敲了一次法槌。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这是拯救我们地球的最佳机会”;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也表示,“这是我们迈出的巨大一步”。
那是气候变化问题,热度最高的时候。
《巴黎协定》签署之前,关于气候问题的谈判,更像是“口水仗”。
尤其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会前,国际舆论称其为“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在会后,它变成了一场“失败的大会”。
距离大会结束还有36小时,大会主席被替换。随后,大会主席国私自抛出一份文本,强行推动大会讨论。
各方,都有打算。这种博弈和分歧,也被带到了巴黎。
参与了《巴黎协定》谈判、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松丽提到这样一个细节:
谈判会前,由于各方都在不断地加入自己关切的内容,案文从40页,变成了90页。大会联合主席将其精简为20页,遭到了各国的反对。
随后,各国在磋商之后形成了34页的案文,分组讨论后,又增长为51页。
而这51页中,每一个词都能引发数次讨论——欧盟、印度、美国都曾因“shall”还是“should”而提出异议,会议也一度中止。
分歧的根源,在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需要减排是一回事,“谁减排”,又是另一回事。
矛盾,看起来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但实际上,气候谈判的阵营,有十数个甚至更多。
排放峰值已过、新能源技术领先的欧盟,加拿大、日本等视情况而定的集团,面临被淹没的小岛屿国家联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诉求。
说到底,气候问题,不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和公平问题。
这样的情形下,《巴黎协定》的签署,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有197个缔约方加入《巴黎协定》,创下历史新纪录。
但这样的成果,并没有被守护。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会“停止落实不具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
他将气候变化,称为“一场昂贵的骗局”。
“昂贵”在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另一句话,也表露了自己的“小心思”:
这个有关气候政策的协定,把美国人民无数的财富带走。
他上任后,美国开始在环保政策上“开倒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统计显示,从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初,特朗普政府已放松了128项环保法规。
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利用传统能源行业刺激经济、提高就业。
并且根据《巴黎协定》,美国政府应向联合国提供30亿美元的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很显然,这不符合“美国优先”的原则。
美国拖后腿的行为,也让澳大利亚找到了借口。2018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宣布,放弃政府减排目标。
全球气温越来越高,但《巴黎协定》凝聚起来的热情,却在被美澳等国家泼出的冷水降温。
这一降一升的背后,是全球治理的赤字。
说白了,寻求发展红利时在全球游走,当承担责任时却龟缩退却,占的是发展先机的便宜,钻的是权责匹配的空子,这背后还是赤裸裸的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思维。
5年前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国际舆论将其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5年过去了,这个机会正在不断从人类手中流失。
就在气候雄心峰会结束的第二天,美国当选总统拜登表示,39天后,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美国的“热度”,是在言语,还是在行动。
但无论如何,积极倡导和参与气候治理仍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解决气候问题的最好办法,仍是多边主义。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
应对气候变化,唯有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