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从“背锅侠”到生命信使,彗星美丽依旧

2020-07-28 12:28热点新闻

  李鹏摄

  王征摄

  戴建峰摄

光谱志

近日,新智彗星(NEOWISE)现身多国夜空,为人们奉上难得一见的天文盛宴。

作为星光璀璨的“天外来客”,彗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上世纪末,百武彗星(1996)、海尔—波普彗星(1997)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记忆。

世界上公认对彗星观测的确切记录是在春秋时期。《春秋》有云:“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星孛是彗星的古称,孛字为闪闪发光之意。这颗彗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这次记录比西欧首次彗星记载时间早了760余年。从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哈雷彗星共出现29次,每一次我国都留存有详实的观测记录,且观测精度直到15世纪才被西方超越。

但当时的观测者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同一颗彗星,更不曾预料到对哈雷彗星、恩克彗星、多纳提彗星、科胡特克彗星等的500余次观测记录,会给后世天文学家推算彗星近似轨道带来巨大启示,帮助人们完成彗星图中对彗核、彗发、彗尾的清晰绘制,以及彗尾方向与太阳光辐射方向一致等关键发现。

彗星在中国古代又称烛星、蓬星、长星、扫星、天搀等。“彗”为扫帚之意,其形态或像火烛,或像扫把,或像团扇。也许因为难得一见,也许因为出现时形态庞然、群星黯然,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古人们都习惯将彗星与灾祸、战事等相联系。如公元35年彗星碎裂事件被认为是吴汉歼灭公孙述部队的预兆,1066年哈雷彗星回归遇上黑斯延战争。按古人五行论讲,彗星是阴阳不调和的标志,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会任命专门官员对彗星进行观测和占卜。

如今我们知道,彗星其实和行星、小行星一样只是太阳系中的一类天体,表面高度活性物质在太阳作用下形成尘埃彗尾。它的出现不仅跟“祸事”不搭边,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件“幸事”。毕竟许多彗星的运行周期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且研究发现,彗星携带有形成生命所需的有机物,或将为揭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谜提供线索。

《今日关注》 20201111 特朗普曝“猛料”拜登考虑法律
《新闻联播》 20201112 21:00
《新闻联播》 20201112 19:00
《今日说法》 20201112 孩子的“冒险”(下)
《朝闻天下》 20201112 08:00央视网2020年11月12日09:
[朝闻天下]北京 初冬美景如画 市民游园赏叶央视网2020
[朝闻天下]内蒙古 黄河流域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央视
[朝闻天下]2020—21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东北“
[朝闻天下]陆军某合成旅 多兵种协同战斗演练 检验体系
[朝闻天下]国家卫健委通报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