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 22:46娱乐新闻
正在进行中的以“云上电影节”为特色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日本导演岩井俊二、芬兰导演雷尼·哈林、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刘春等中外电影人通过隔空对话的形式,分享中外合拍片的观点和体会。
20年244部,中外合拍成影坛重要力量
近20年来,中外合作电影日渐成为国内外影坛的重要力量。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刘春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日本、印度等22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作摄制协议。自2000年起至2019年底,中国与其他国家完成合拍并公映影片244部,在内地票房超过1亿元的共有49部。
随着中外合作不断深入,不少电影人深刻感受到,中外电影合作的进程,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我们市场体量大,电影制片的数量也上来了,银幕数、观影人次都上来了,一年仅靠几部现象级的国产片和引进片是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市场体量,也不足以支撑观众对优质电影作品的更广泛需求,所以现在我们到了提高电影质量、提速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刘春说,未来两到三年,深度合作的合拍影片(包括在境外取景拍摄和做后期的国产片)将越来越多,体现国际协作的优势。
减小文化“折扣”,需立足本土,着眼全球
一直以来,合拍片都面临本土化与国际化难以同步的问题。如何跨越文化差异阻碍,实现电影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赢,也是各国影人探讨和关注的焦点。
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公司常务副主席拿督诺曼·阿卜杜勒·哈利姆提出,解决文化差异的思路应当“立足本地、着眼全球”。在本土化电影创作中,设计一个既可以满足关键目标市场期望、又能赢得当地观众认可的概念和故事极为重要。比如,立足本土、获得全球观众共鸣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寄生虫》的经验值得借鉴。
曾执导《虎胆龙威2》等电影的芬兰导演雷尼·哈林说,好莱坞电影特别注重“全球营销”。能否塑造全球通用的“符号”,引发全球共鸣的情绪是决定影片前景的重要因素。
成功的合拍片需要在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均获得票房、口碑的双丰收,这已成为国内外电影人的共识。2018年,中国引力影视与美国华纳兄弟合拍的灾难电影《巨齿鲨》不失为中外合拍的一次成功尝试。
论坛上,华纳兄弟中国区总裁赵方分享了合拍片取得成功的三要素:一是要有强大的工业化水平,比如片中围绕巨齿鲨营造的视觉奇观;二是要讲一个全球观众都喜欢的现代故事,尽可能降低文化差异;三是要做到国际化表达,让全球观众看得懂。
“目前中国电影制作的质量需要更大的成本来支撑,从中国单一市场获得的收入可能难以回收成本。”赵方说,因此在中国电影工业化过程中,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更加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扩大市场收入,也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中外合拍正在加速进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和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全球电影业一度无法正常开展拍摄,但全世界电影人依然在能力所及范围内探索新的电影拍摄手法和模式。
因《情书》《你好,之华》等电影被中国观众熟知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通过连线方式参与到本次讨论中,他介绍,自己在疫情期间用“非常手法”完成了影片《8天就死去的怪兽的12日谈》的制作。
“今年5月份我想创作一部反映疫情当中的东京的影片,最终我们采用远程摄制的方式来完成。具体的做法就是:演员自行拍摄,把录制好的素材传给我,由我在家里来进行编辑制作。这个影片7月底已经在日本的小型院线上放映了。”岩井俊二透露,疫情结束后,他将来到中国,策划制作《你好,之华》的续篇。
为促进合拍项目落地,务实推动中外合作交流,北影节组委会精选了《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地下90米》《一千零贰夜》《森林奇遇记》《跨界追踪》《平台》6部各具特色的中外合作创投项目进行集中路演,就影片创作制作等方面提供多方建议,助力中外电影项目的开发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