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

疫情大考下全球博物馆亮出云家底

2020-07-15 12:10娱乐新闻

勃兰登堡州现代艺术博物馆地面粘贴的社交距离规范线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各国博物馆可遭了殃,忆往昔人潮涌动,如今只能闭门谢客,一些博物馆营收也出现了大缺口。全球不少基金会以慈善支持艺术,快速募集资金,帮助博物馆渡难关。

各国博物馆推出的“云观展”则创意多多,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还完全免费,民众在家也能“薅羊毛”,线上流量大爆棚。大英博物馆走技术流,让民众徜徉在五大洲的时间轴中观赏文物;卢浮宫玩写实派,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实境看名画;英国约克郡博物馆发起最怪异馆藏挑战,引得许多博物馆秀出压箱底的奇怪宝贝;美国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则与动物园合作,邀请企鹅代表队来参观,并发布趣味视频让观众在家饱眼福。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不少博物馆解封重启,分批限量欢迎民众实地参观,但防疫工作也让馆方又花银子又操心。

“云博”上线

“卢浮”“大英”拨“云”见艺 足不出户观藏品

拥有3.5万件藏品的法国卢浮宫是博物馆中的大咖,3月疫情暴发后卢浮宫开始闭馆,但线上“云博”快速跟进,让粉丝在家也能饱眼福。

“艺术家的诞生”主题展览去年9月揭幕,前去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伦勃朗、丢勒等多位名家的画作,配上丰富生动的人物生平故事,向观众们展示了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笔法。现在,你只需要坐在电脑前,在鼠标的一滑一点中就可以进入立体的虚拟之旅,通过放大镜功能欣赏高清名画的每个细节。在参观路线上,该展览的页面设计也给了游客很大自主权,上楼梯时的仰视视角,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更吸引人的是,整个展览完全免费,毫不拥挤,甚至还不受参观时间的限制。

除了“云展览”,卢浮宫还在官网上传文博资料,供大家免费阅读学习。疫情期间有关艺术史的内容很受欢迎,《德国之声》报道称,3月刚闭馆时,卢浮宫网站访问量增加了10倍,从每日4万人升至超过40万人,线上“云博”成为卢浮宫欢迎游客的主要方式。

“云博”上线浪潮中,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不甘落后,纽约古生物研究所的地球博物馆,利用2019年9月开展的“蜜蜂!多样性、进化与保护”特展,在疫情期间制作线上“云展览”。不同于卢浮宫的3D模拟实景,蜜蜂展览以传统的网页和超链接形式呈现,高清大图呈现了不同品种蜜蜂的外观,文字则讲解蜜蜂的化石、进化、筑巢、授粉,以及农业发展的过程,并适时插入YouTube影片让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博物馆希望大家借由了解蜜蜂这个神奇小昆虫,能以宏观的视角思考自然历史的演变。

全球“云博”大潮之中,大英博物馆独领风骚,将专业的线上策展呈现给大众。虽然因为疫情而闭馆,但大英博物馆和谷歌公司进行技术合作,通过多媒体网页呈现互动性极强的世界文明史大展。进入“云博”,鼠标轻轻一点,类似编钟的乐声响起,画面中五大洲的延伸直线,仿佛让人们身处历史长河,同一时期不同大洲的人类文明形成横向对比。滑动鼠标,从公元2000年开始反向推进,长河中每个突出的圆点,就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实践,轻轻点击,高清的文物照片配合文字解说,就会快速呈现在眼前。观众不一定按照规定路线参观,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在对比中了解历史和文物。

展览的最后一件藏品,是公元前两百万年时非洲大陆上的碎石工具,它是第一个已知的人类技术发明。这个经过加工的玄武岩小石块,出现在远古时期的坦桑尼亚所在地,可以用来砍伐树枝、切肉,甚至帮人们捣碎动物的骨头以获取其中的骨髓。详细的介绍页面中,还包括解说的音频、文物发掘地的地图和其他相关联的文物链接,观众可以通过超链接快速串联起展品的知识地图。

除此之外,利用社交媒体打造“云博”,也是疫情期间的流行方式。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藏有许多凡·高真迹,馆方将录制好的YouTube虚拟之旅视频、凡·高生平深度介绍等内容放在推特上,使得用户的点赞量远超疫情之前。

荷兰国立博物馆则在官网上用10种语言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已经上线的精品杰作“云展览”中,展示了伦勃朗的《犹太新娘》、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等名家大作。让观众特高兴的是,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能免费下载画作的高清大图,博物馆网页还会根据用户输入的需求,帮忙裁剪或调整画作比例,让观众下载到适合的画面去打印海报,甚至制作手机壳。

致命危险

惨淡经营恐停摆 慈善基金忙相助

虽然全球不少博物馆紧跟疫情形势,快速启动“云博”计划以推进科普工作,但博物馆的线下运营仍面临着不小的麻烦。大型公立博物馆大多拥有稳定的资金源,关门谢客也不愁钱;但对于独立博物馆来说,因为营收困境,疫情下的每一天他们都度日如年。

英国朴次茅斯的玛丽·罗斯博物馆成了惨淡经营的典型,他们正面临着220万英镑(约1900万人民币)的资金短缺。这家博物馆由玛丽玫瑰基金会运营,展馆内陈列着亨利八世时期的一艘沉船战舰和舰上的许多手工制品。战舰在法国入侵时沉没,从1982年开始就已经由基金会保存了。

这艘500多年前的老船和同时期的手工制品,都需要严苛的环境来保存,馆内有一套复杂的运作系统,365天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维修和养护,确保它们不会变质。博物馆的首席执行官海伦·邦瑟·威尔顿说:“即使一年内我们一天都无法营业,核心成本还是约220万英镑,这是个绝对的基础。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没有钱就停止保护我们的藏品。”

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疫情之前这家博物馆90%的收入都依靠游客,现在虽然在运营上努力节流,将原有的60名馆员逐步缩减,但仍有8名维护人员需要长期上班,员工工资和保护文物的基本开支让首席执行官忧心忡忡,深感不堪重负。她认为,除非政府和遗产组织立即采取行动,否则这个景点以及英国其他独立博物馆都将处于“致命的危险”之中。

为了自救,玛丽·罗斯博物馆开展预付款计划,呼吁大家先买门票,等到疫情结束后再来参观;希望借助流动资金,可以在非常时期帮博物馆渡过难关。但受到疫情冲击,许多行业都不景气,威尔顿对于有多少人愿意支持这项计划并无把握。目前她确定可以申请到的资助计划,只有英格兰艺术理事会设立的一笔总额1.6亿英镑的赞助款。然而,作为独立博物馆,玛丽·罗斯博物馆最多只能申请35000英镑,这对于当下庞大的资金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威尔顿正在努力呼吁英国国家遗产基金会能提供一些补助计划,来弥补这个大缺口。

疫情冲击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称,全世界约6万家公立或私立博物馆中,有九成都处于全部或部分关闭的状态,并进一步推断将有13%的博物馆面临永久关闭。为了应对危机,不少基金会陆续站出来,用慈善支持艺术。美国的约翰·D·凯瑟琳·麦克阿瑟基金会快速募捐了800万美元,用于芝加哥地区的艺术品保护。基金会的主席约翰·帕弗里表示,许多艺术家的工作都是零工经济,他们维持生计、养家糊口已经十分不易,这笔款项则可以帮助该地区的艺术家们在艰难时期继续保有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纽约市信托基金会也提供了援助资金,并说明了他们的资金将如何协助艺术组织,其中最主要的是提供捐款和无息贷款。具体措施还包括:购买门票或投资赞助活动,以帮助艺术组织拿到以往通过筹款活动获得的资金;向艺术组织提供专业的财务和运营建议;购买防疫设备和用品,包括口罩、消毒液和手套等。

专栏作者麦克·斯库塔里发表了文章,表示疫情正在淘汰艺术领域,对此应当有出资者站出来帮忙。他总结了几个对非营利艺术博物馆可行的保护措施,包括:紧急提供资金援助且越早越好;放宽资金的申请限制和申请要求;有组织地列出应对疫情的任务清单,救助艺术领域。

为应对疫情对文博领域的冲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快速做出号召与宣导,文化助理总干事奥托内表示,在这个全世界数十亿人彼此分离的时期,博物馆能够将我们团结在一起,面对新冠疫情,快速制订未来战略尤为关键。

解封重启

消毒限流三步走 主体展区待解锁

进入5月,世界部分国家的防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博物馆也逐渐有序开放,欢迎戴着口罩的客人们。但疫情尚未完全消退,想要走进博物馆可没那么容易,预约、消毒、限流三步走成为博物馆重启后的主流做法。

最先开门迎客的就包括许多独立博物馆,比如巴黎的贾科梅蒂博物馆就在闭馆两个月后重新开放。疫情期间,贾科梅蒂基金会的总监雷格尼尔女士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倾听观众的呼声。“大家需要实体接触贾科梅蒂的作品。”她说。

这家独立博物馆仅有350平方米,被批准解封后,每个时段最多邀请10名游客进场参观,全天的进场人数则不能超过180人。小型的场地不仅可以带给观众亲近感,在防疫上也更好控制。导览员们会站在门口,告诉每位游客接下来的参观路线,声明全程需要佩戴口罩,并且要求他们在进馆前,先用免费提供的酒精消毒液洗手,一套流程完毕方可入馆。

在德国,部分博物馆被允许在5月4日开放。记者凯瑟琳·希克利在当天去参观了首批解封的勃兰登堡州现代艺术博物馆——东德艺术最大的收藏地。馆内防疫措施让这名记者觉得十分有趣:如果民众结伴前来参观,博物馆就会提供一根1.5米长的杆子,同伴可以分别拉着两头前进,既保证了政府规定的最小社交距离,也不至于与同伴走散。

在走廊里,博物馆还贴心地为游客们在地面粘贴了彩色标志,让大家快速衡量与前人的参观距离是否过小。另外,工作人员根据展厅面积重新计算了疫情期间博物馆的游客承载量,为了保证每个人拥有20平方米的安全空间,博物馆的瞬时参观人数需要限制在100人以内。但是,这家博物馆并没有明确要求观众全程佩戴口罩,只有柜台上的酒精消毒液免费提供给观众使用。但全套的防疫流程准备下来,博物馆工作人员仍然表示“耗资不菲”。

在消毒和限流的同时,只开放部分区域让民众“解馋”,主体展区仍保持关闭,也是不少德国博物馆的通用做法。在首都柏林,布罗汉应用艺术博物馆在5月12日开放,画家汉斯·巴卢切克的展览以及夏洛滕堡宫的新翼楼当天开放,但主要宫殿区域仍然关闭。德国历史博物馆也于5月11日开放了位于现代扩展区的汉纳·阿伦特展览,但博物馆主体仍处于关闭状态。

意大利的疫情有所缓解,赶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罗马国家现代美术馆开门迎客,馆方通过公告向民众表示,在这一天开馆是最好的方式。然而,包括罗马斗兽场在内的几个知名博物馆尚未解封,它们在等待体温扫描仪到货,最快也要到5月末才能向观众开放。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国家仍在观望等待,丹麦政府在5月初表示,预计6月8日开始恢复博物馆的线下运营。在日本,东京博物馆在官网发出公告,自2月27日开始的闭馆仍需无限期延长,公告向游客们致歉“有负您的参观期待,敬请谅解”。

趣味展览

最怪馆藏夺眼球 企鹅宝宝赏名画

疫情期间,民众宅家闷得慌,不少博物馆就想出新点子,带给大家欢乐的同时,也打响了自身的知名度。

英国的约克郡博物馆趁着疫情闭馆,在网上带话题,发起名为“最怪展品”的挑战,邀请各国博物馆秀出馆藏。不少博物馆挖出压箱底的怪异物件,给民众找点乐子。线上“云博”汇集的奇怪藏品包括:3-4世纪罗马古墓挖出的完整女性盘发、避邪道具——一颗用图钉和铁钉填充的羊心脏、用猴头和鱼的躯干缝合制作而成的斐济美人鱼假标本。其中最让人瞩目的是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瘟疫面具,它出现在1650年至1750年之间,以皮革完全包裹住人的头部,眼部有两个透明材质制成的圆孔,鼻子部分镶嵌了一只牛角并凸起,让整个面具看起来像长了鸟喙一样。这件藏品在当下非常应景,民众很愿意通过它了解几百年前的祖先是如何抗击疫情的。

在美国,疫情肆虐之际,一群企鹅的幸福指数却蹭蹭上涨,这群特殊访客大摇大摆地走进博物馆欣赏世界名画,还由馆长亲自陪同导览。这群企鹅家住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动物园,受邀前往附近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参观。疫情暴发后,这家博物馆早早封馆,失去了往日人潮的大厅显得有些空旷,企鹅群则毫不怯场,在展品前闲适驻足。

亲自导览的馆长祖格扎古提亚笑称,这群洪堡企鹅老家在秘鲁和智利,所以当他讲起西班牙语时,它们还挺喜欢的。根据馆长的观察,这批“游客”最钟爱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它们对卡拉瓦乔的反应,显然比对莫奈的要好得多。”

一手策划这次园外参观的堪萨斯城动物园执行董事维斯托夫也有话说,他觉得企鹅宝宝们很想念与动物园游客的定期互动,因此有必要给它们的生活带去点乐子。

在博物馆的官方推特上,发布了这次活动的图片和介绍,“隔离,让每个人都变得有些疯狂,堪萨斯城动物园的居民也一样。因此,几只企鹅决定来趟园外参观之旅,到不对外开放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感受一点文化。”

这次特殊的宣传帮助博物馆在疫情期间打响了国际知名度,企鹅照片的推文获得了大约5000个赞,也有不少网友转发并告知自己的好友来观赏企鹅的足迹,有网友留下评论说“堪萨斯城的每件事都在更新”。疫情的阴霾之下,博物馆的趣味创意让人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由地充满暖心希望。本版文/武冰聪

《今日关注》 20201111 特朗普曝“猛料”拜登考虑法律
《新闻联播》 20201112 21:00
《新闻联播》 20201112 19:00
《今日说法》 20201112 孩子的“冒险”(下)
《朝闻天下》 20201112 08:00央视网2020年11月12日09:
[朝闻天下]北京 初冬美景如画 市民游园赏叶央视网2020
[朝闻天下]内蒙古 黄河流域湿地迎来候鸟迁徙高峰央视
[朝闻天下]2020—21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东北“
[朝闻天下]陆军某合成旅 多兵种协同战斗演练 检验体系
[朝闻天下]国家卫健委通报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