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店口镇是全国的示范小镇,这个小镇外地人多达7万多,让他们在这个小镇有生活保障,有工作事业,就成了这个小镇的主人了呢?对于店口镇来说这个答案是“NO”,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和当地人与外地人的文化沟通无阻碍、政治融合在一起,镇里的事情大家都说了算,店口镇有外地人七万,这样才能称得上这个城市的真正主人。
在小镇的的中心广场有一座墙壁,这里的人们管它“365人墙”,在墙上的是365个在小镇生活工作的群众。这个人叫王陕苏,江苏人,记着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给一个老年人修脚。
王陕苏跟记着说,他们这些外地人在店口镇获得了实惠很多,去一员看病就可以报销50%;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让孩子免费上;在这里已经工作超过三年,买房的时候可以拿到8~25万的资金补贴。他希望回报给这个小镇,就参加了红帽子的公益性组织。
去当地的社区、老人院经常做公益,由于经常做公益,所以他的名气也很大。人也朴实,还有一手修炼的手法,社区的大爷大妈都给了他起了一个外号——“店口第一刀”。而因为他的名字所以就上了贡献墙。
“365人墙”让外地人在这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归属感,那么小镇的另外一面墙,就是外地人也不拿自己以外地人据称。这面墙,被店口镇的群众成为“民意墙”。墙上每天都有群众提出的建议。
丁文贵是江西吉安人,已经在店口镇工作了十五年了,女儿在小镇的学校里念书。别的他都没意见,就是学校的课桌和椅子都破烂了让他感到不满意。
“民意墙”所提出的问题,镇政府每一条都会认真反馈,丁文贵的意见自然也是。
所以教育局就找校长谈话,最后因为300万的费用找不到资金的来源就耽搁了。后来,因为政府多次出面协商,最后的结果是,钱由政府出,桌椅开学前必须换。
如何让外地人真正成为这个镇的主人呢,店口一直在寻求磨合。2011年,店口镇做了一件十分开放性的事,就是在外来者中选出了10名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