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贯通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长江流域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但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长江生态系统逐渐不堪重负,警钟频频响起。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新的绿色发展基调,将保护母亲河提高到新的战略高度。从今天起,本台播出系列报道《同护一江水 共建“绿长廊”》,我们一起去看看沿江各地共抓大保护,绿色发展的新探索。
从西到东,长江母亲河串联起中国11个省市,以2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43%的人口,经济总量占了全国的45%,拥有全国约45%的水资源和超过1/2的内河航运里程,是中国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
就是这样一条经济走廊,现在却遭遇着生态危机。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遍布着3万8千多个排污口,已形成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
事实上,保护长江,各地一直在努力。湖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当地3万农民以往的生活就是砍芦苇卖给造纸厂、麻纺厂,为了减少污染,这几年,当地一举关闭了15家造纸厂,38家麻纺厂,号召农民卖芦笋。
每年春季的时候,芦苇都会发出新芽,也就是芦笋,芦笋可以吃。为此,当地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将芦笋推向市民餐桌,又开发成膳食纤维等11类新产品,不仅保护环境,还提高农民收入。
尽管这样的行动让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江流域整体环境依然不容乐观,沿线重化工业密集、城镇污水违规排放、水土流失严重,湖泊湿地萎缩。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了新基调,那就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至此,新一轮保护开始,今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顶层设计出炉,未来长江经济带要全流域统一规划,打造一条绿色、东中西协调发展的经济带。
长江流域的联合行动也已开始,今年4月6日,武汉、南昌、长沙、合肥等沿江4省的8个城市,共同成立湿地生态保护联盟,划定长江湿地生态红线。
与此同时,各省也展开分头行动,重庆从今年起每年投入5个亿,打造长江上游绿色航运中心,而湖北,从今年3月起,对境内1061公里长江沿线8个市州展开拉网式暗访排查。
截至4月8日,湖北的暗访行动共发现破坏环境事件113个,此次行动还开出了一张3800多万元——湖北史上金额最高的环保罚单。
共抓大保护,中国的近期目标是,2020年,长江经济带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30%以上;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质优良比例总体稳定保持在75%以上。而中长期目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打造一条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将黄金水道打造成绿色生态廊道,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谋划的是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共抓大保护,修复生态链,非一日之功。需要沿线十几个省份全局统筹、协同共进,在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需要上下一条心、共谋一盘棋,上中下游联动保护。唯有让母亲河永葆生机,黄金水道才会真正带来黄金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