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未必都要拿枪,歌声也是武器。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为全民族抗战奉献了《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等不朽杰作,而自己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清明时节,他的女儿重读烽火家书,让我们再次感受音乐家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读父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是在上海开火后五天离开那素称安逸的上海的,同行十四人一样也不顾一切向前。但,妈妈,你得明白我们并不是逃难,我们十四个都是救亡的勇士。虽然还没有实现我们预期的愿望,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这是1937年12月31日,冼星海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他跟随上海演剧第二大队奔赴敌后,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矿井,宣传抗日救亡。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一大批抗战歌曲,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最前线。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读父亲的家书):“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把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的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
国难当头,虽不能在战场拼杀,但他把知识分子的气节和血性全部融入到了救亡歌曲的创作和宣传中。他拒绝写迎合低级趣味的歌曲,为抗战创作不收一分一毫。
这时的延安,汇聚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有识之士,成为抗战文艺发展最为蓬勃的地方。冼星海也在这里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仅花6天6夜的时间他就谱写出了著名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就在这一年,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迎来了他心爱的女儿冼妮娜的出生。然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间不过八九个月,受中共中央委托,1940年,冼星海前往莫斯科,参加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与配乐工作。
由于苏德战争突然爆发,中断了他和家人的联系。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步作品《中国狂想曲》,却再也没来得及见见母亲、妻女,没有看到他期盼的新中国成立。
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读父亲的家书):“如果将来中国打胜仗以后,那一切的母亲们和儿子们都能有团叙的一天。国家如果被敌人亡了的话,即使侥幸保存性命,但在贪生怕死的生活和不纯洁的灵魂的痛苦中,比一切肉体的痛苦更甚。”
父亲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她。因为祖国建设的需要,报考大学时,冼妮娜选择了工科,毕业后在大西北从事飞机制造工作。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知识分子,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