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不足35岁,提高到目前的75.8岁,翻了一倍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草原儿女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辽阔的内蒙古,平均每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面积达到了275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5倍。由于地广人稀,一些边远区域的牧民无法被覆盖。2012年开始,自治区为超出卫生院服务半径5公里的牧民配备了小药箱,把常用药和慢病药送到牧民家中。那木吉拉老人住在呼伦贝尔的伊和乌拉嘎查,离家最近的卫生院也有60多公里。不久前,他们领到了第四代智能小药箱,老人每天测血压,测血糖,数据就同步到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平台,医生再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慢病管理和用药指导。
目前,智能小药箱已覆盖到全区的43124位边远牧民。而在内蒙古人口聚集的社区,家庭医生入户服务,也让居民们小病早治、慢病早管。
小病不跑腿,大病不发愁。过去,居民患病住院治疗,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是三条保障线,2016年赤峰市敖汉旗通过整合资源,又增加了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扶贫爱心基金两道保障线。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城乡低保人员等五类人群中的大病患者进行再救助,使贫困大病患者医疗费报销比例从过去的50%提高到85%左右。
目前由赤峰市敖汉旗推出的“五道保障线”的大病专项救助模式,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全面铺开。